“謙泰吉”槽坊經營的時代,裝酒的容器以陶瓷器、木器為主。清代晚期到20世紀70年代,民間使用的酒壺,常見的是漢川市馬口窯的產品。這種酒壺形狀一樣,容量有大小,大的可以裝幾十斤。到“謙泰吉”槽坊換酒或者打酒的人,差不多都是挑的這種酒壺。還有一些熊家窯、善溪窯生產的陶酒壺,外面是醬色釉,壺身圓鼓,有彎管狀壺嘴,陶壺的火候高,造型也有自己的特點,就是沒有馬口窯的裝飾花紋。老百姓把有壺嘴子的酒壇子叫酒壺,沒有壺嘴子的小酒壇子其實也叫酒壺。
“謙泰吉”槽坊經營的時代,有不少小販用酒量子挑起酒,給雜貨鋪和飯館送酒,或者在集鎮和鄉下叫買。酒量子是什么樣子呢?酒量子就是封閉的圓木桶,一擔可以裝四十斤左右的酒。酒量子穿上繩子就可以挑起來,不怕風雨,也不會蕩出來。
“謙泰吉”槽坊經營的時代,酒壇子是最常見的酒具。那時的沿江集鎮和鄉間小集,茶館比酒館多。規模大一點的茶館,茶桌子有十張左右,有民間藝人打楠管,演扇子戲。這樣的茶館往往順帶賣酒,因為酒菜是鹵菜,又稱為“冷酒館”、“茶酒館”。它的標志就是柜臺上有一只或者兩三只陶酒壇子,用裝沙的布塞子蓋住口。有人來打酒,老板就用酒提子鉤出酒來,慢慢地倒入酒杯,再切一盤鹵菜,那酒香和鹵菜也就慢慢地散布開來,醉了茶客,醉了酒友。
有一年征集民俗文物,在一位朋友家征集到一只酒壇子,有損口,但上面有許多字。這只酒壇子高34厘米,口徑14厘米,足高8厘米,腹徑25厘米,深紅陶胎,外面是青綠釉,大口短頸,圓腹,斜平肩,瘦高足,是一只沒有壺嘴子的酒壺。肩上“開光”分成四格,內有“堆花燒酒”四子,腹部有詩:“好酒好酒真好酒,把案醉到今時候,酒吃言前真君子,才(財)上分明大丈夫。”這些繁體字是用竹篾片劃出來的,每筆由數根線條組成,就像粗體字。窯工粗通文墨,寫的打油詩,可以看出受到《增廣賢文》的影響,根據它的陶色和釉色,應該是熊家窯晚清時期的產品。“堆花燒酒”就是白酒,因其酒泡上浮,形成酒花,所以叫作“堆花燒酒”,這也是枝江白酒文化歷史的見證。
枝江民間風俗,生了男孩說成“放牛娃兒”,生了女孩稱為“酒壇子”。從前舉辦婚禮,彩禮用抬盒、挑盒和酒挑子等挑到女方家,稱為“過禮”。彩禮最隆重的是二十四抬盒,俗稱“二十四抬”,有“十二頭生豬,十二只羊,十二條家魚扁擔長,十二挑白酒頭先走,十二挑粑粑餅子娶新娘”的說法。所以,誰家生了姑娘,張家家(此處讀作ga)李姨媽就會來送恭賀:“哎呀,恭賀您添了個‘酒壇子’!”(